静止的量子:坚持分享硬核物理知识,做到抖音50万粉丝

👉 订阅专栏

关于修饼

我是一名物理科普博主,定期输出硬核的科学知识,在抖音有近50万粉丝。不过我并不是很懂运营抖音(这不是谦虚),我只是尽量保证分享的知识没有犯下科学性的错误;又要找到独特的视角,把厚重的科学知识,变得轻盈短小,朴实易读。

所以从不曾想到,这几十万的粉丝主要来自于讲黑洞、讲运气、讲引力的视频。也许在内卷的今天,也依旧有人的好奇心没有被磨灭。

其实物理打动我的地方不是知识点,而是审美。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物理是自学的,喜欢物理的原因其实跟喜欢电影一模一样,觉得物理太美了,跟艺术一样美妙,且简单易懂。

关于「静止的量子」专栏

开通小报童是因为在抖音上有很多网友会跟我互动,但都是一些非常泛泛的讨论,很难深入交流,所以萌发了做小报童的想法,想跟用户更深度地连接。

小报童对我来说就是科普视频的另一半,我会在这里更深入地记录做科普的心得、输出科学哲学和科学冷知识内容、偶尔也会穿插一些日常小想法。这些内容看似短小,但实际上都要符合下面两个条件:

· 信源是否可靠,信息是否准确,确保没有科学性错误
· 如何找到视角的独特性,而不是重复大家知道的知识

对我来说,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尝试性的想法,远比被社会接受重要得多。

静止的量子内容摘录

洁净与危险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写过一本书《洁净与危险》,她把脏定义为一种文化概念,而非完全的自然科学概念。

比如,一块蛋糕放在桌上的时候是干净的,蹭到衣服上后,就变成脏东西了;犹太人不吃猪肉,因为猪跟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它不反刍,在反不反刍的这个分类中,猪属于异类,然后吃猪肉逐渐演变成了禁忌,禁忌折射出了一种文化。

所以脏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存在于一个系统中的,受到它所处位置的影响。

与这个观点类似的,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受到自身文化观念的影响,可能与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一点关系,只是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已。

上帝粒子是个乌龙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英国科学家希格斯,因为他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个粒子为万事万物赋予了质量,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它的名字由来非常有趣。

希格斯本人觉得这个粒子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非常难为情,觉得自己不配,但他更讨厌“上帝粒子”这个名字,因为他跟霍金一样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其实“上帝粒子”这个名字是个乌龙,最开始是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莱德曼写了一本书叫《该死的粒子》(the god-damn particle),来吐槽这个粒子太难找了,但出版商不同意这个名字,硬是把名字改成了《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 于是上帝粒子就这么来了。

找到上帝粒子,是欧洲强子对撞机(世界上最贵的对撞机)至今为止最大的成果。也因为这个名字,媒体特别爱报道它~

学物理的作用

我经常会被问到,学习物理到底有什么用?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我构建一套叙事,相信哪种叙事决定着我们在生活各个层面的认知和选择,在学习物理后,我在想法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改变:

1、对因果关系的判定,不强行归因。

2、遵循奥卡姆剃刀,科学中的奥卡姆剃刀主要体现在“不代入过多假设”。

3、对什么是“真实”的认定,我们的观点不代表真实,只代表我们看待事物的模型。

4、世界存在很多人类无法掌控的真随机事件,学会放下我执,放下控制欲。一方面世界存在真随机,存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另一方面复杂的事存在很多隐变量,人类能力局限导致无法认清它,不受人掌控的事有很多,接受混沌。

5、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就算自己再怎么抗拒,它再怎么反常识,也要学会接受。

我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物理,让它来帮我构建自我叙事。当然,物理还帮我找到了很多跨领域的朋友,打开了我的社交面。

光谱

物理语言会影响我的表达,比如我喜欢用“光谱”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非纯粹的好与坏,对一件事物的好恶几乎都存在灰度。

有时候我说喜欢某件事,可能只是80%的喜欢,剩下的还有10%的不喜欢和10%的不了解,这个配比很可能是动态变化的,只不过在当下喜欢的占比偏高而已。

人的主观体验往往是复合的,存在多个影响因子,很难提纯,所以我会用光谱或一个模型去描述我的感受,喜欢或不喜欢,开心或不开心,爱或不爱,哪种感受占主导,取决于哪部分被更多地唤醒。

爱因斯坦的另一个身份

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他还是水管工协会的会员。

他觉得做科学家受到太多社会干扰,很郁闷,所以在一次采访时说,如果让他再年轻一次,他会选择去当一名水管修理工而不是做一个科学家。后来芝加哥水管工协会给他颁发了会员资格,给他寄去了修理工具,还有水管工表示想跟他合作成立公司。

在平行世界里,爱因斯坦可能是个水管工哟!

👉 订阅专栏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