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喜:是 B 站知名 UP 主,更是自我教育的文学少女

👉 订阅专栏

本期为大家介绍三个人:

一个马来西亚华人;
一个热爱读书、学习和思考的文学少女;
一个全职视频自媒体/YouTuber/B 站 up 主。

她们,其实是一个人,春小喜。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她却长期混迹中国网络,和中国网友打交道,身在局中,人在局外,于是成了一个文化边疆上的守望者和游牧人。她守望文化的边界,又为边界两端搭起桥梁,是一个中国大使馆认证过的马中友谊民间使者。所以她带来的往往是一个奇特的他者的视角。

春小喜生于书香门第,却选择了“不上大学”,不去拥抱一个既存体系,而是自己来搭建知识体系。她惶恐地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也收获了不错的结果。她以身践行终身学习,是科学学习的受益者,所以也经常会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与知识。

春小喜还是一个全职视频创作者,经营自己的频道,YouTube 和 B 站加起来关注者有 30 多万。文化、读书与学习是她创作的主题,写作和表达是她创作中修炼的重要技能,所以你也能在她的专栏内容里看到她在这方面的践行与学习。

上面这些身份,总的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阅读和学习是输入,思考是转化,创作是输出,而马来西亚华人是她天然带有的一个独特视角。

小喜的角落内容摘录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目前的生活状态:

算了一下去年的收入。从做视频而言,去年有过小段高产的时期,有过小段咕咕的时期,不算很努力,但收入相比前年还是有增长的。不多,平均下来每月七千多块人民币。

我说过不止一次,我是一个野生的up主,无公司无团队,暂时也没有找公司组团队的打算。我对目前的收入和工作状态和工作内容很满意。

盘点一下我目前的生活状态。

我住在算是我老家的城市。换算成中国的城市来理解的话,生活节奏大概比较像成都?物价不高不低,住在老家,和麻麻、姨姨、外婆和弟弟一起住。

弟弟目前还在以网课的方式上大学,可能很快就要去吉隆坡上大学了。

外婆前几年脑溢血过,眼下主要是姨姨在照顾。

麻麻目前也是在家工作,自由职业,目前的兴趣领域是养花、摄影、烹饪、水泥木工和3D建模。

我现在的日程是:

每天中午约12-1点,自己起或被叫醒,和家人一起吃午饭。
下午洗个澡,泡杯白咖啡。
七八点吃晚餐。
晚上10点左右换衣服,开音乐,跳舞/运动20分钟, 之后洗澡,泡杯绿茶。
晚上12-2点间,家人都睡了之后,如果当天有安排拍视频,就在这个时间段拍,每周大概1-2天。
晚三点半熄灯回房,开夜灯,用电子阅读器看会儿书。
四点多关灯睡觉。

天天如此,非常规律。

工作呢?

在上面的日程中,没有提及干什么的时间段,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工作时间,虽然水分有点大,咳咳。

读书,学习,看文章,看视频,查资料,写笔记,整理资料,思考与记录思考,写idea,写卡片,写专栏,写视频脚本,剪辑,做字幕,做封面,投稿,回复评论……大概是这些。

玩游戏,吃零食,逛淘宝,和猫玩,和家人聊天,在网上随便逛逛,和麻麻出门买东西,看没营养的小说,这些我统称为摸鱼/生活的时间,基本上参杂其中,互相交织。

工作强度高的时候,比如一天剪视频做字幕长达几个小时的时候,右肩会很酸疼,要专门拉伸按摩很久。

一天读太多东西,写太多东西的时候,能感觉到用脑过度,整个人都有点懵,接下来会看不进想不动东西,除非能睡一觉。

但这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用不上忍受这个词。这种强度和很多人的工作强度相比,根本配不上称为高强度。

我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擅长的事情,对我有意义的事情,令我成长的事情。就这样,我还能赚到一份不错的收入。已经很幸福,甚至不应当用“已经“这个词。

撒网捞鱼读书法:

带着框架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就像是撒网捞鱼一样:

你的网眼越密,能捞上来的鱼就越多,漏网之鱼就越少。

拥有一个深刻且完整的框架,就是拥有一张网眼密实的网。

拥有多个框架,拥有多个学科的视角,就是拥有一套灵活的工具箱,就是在多个尺度/光谱上观察事物,就是把多张网叠在一起捞鱼。

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心理学,墨子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才能读懂的。读别种书越多,墨子就懂得越多。胡适引王安石《答曾子固》“致其知而后读”,“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以墨子为例,论证: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

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就是一遍一遍地用不同的网在同一个池塘里捞鱼。“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包含有大概100种模型,也就是100张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 经济学等。

樊登把这些网叫成理解力的池子:他认为他理解力的池子里,帮助他理解书的内容的框架包括: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和人生经验。

对,人生经验也是一张非常非常重要的网,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网。

这难道意味着,我们需要苦学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好好地去读一本普通的书吗?

不是的不是的,恰恰相反:去学习某学科的知识,去编制网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捞鱼的行为。你事先有的框架越多,对一个知识你能举一反三越多,这个知识你就能获取得越好,你编成的网也就越密实,能用这张网捞到的鱼也就越多。

网是鱼编成的。

所以学习、读书、获取知识是一种滚雪球式的行为:你知道得越多,能学会并记得的就越多。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知识的复利效应”。

这在神经科学中也有例证:前额叶皮层会吸纳身体技能(打球,跳舞,拳击等)产生的心理力量,并在其他情况下发挥作用--即使这些神经回路是在运动中建立的,在思考时,它们也能被其他区域激活利用。会弹钢琴的孩子学数学更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你隔段时间回去重新看一本好书,依然会觉得很有收获:因为现在的你拥有的框架不一样了,拥有的网更密实了,能留住更多信息,或让这些信息激发出你更多、更强烈的意象。好书会标记人的成长。

我认为最好的故事应当是无论读者带着什么样的网来,都能捞走一些鱼的池塘。《哆啦A梦》和《怪医黑杰克》是这样的池塘。《西游记》也是这样的池塘。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优秀的文学并不是优秀的故事,它们对读者的网有很高的要求。

漫反射模式:为生活留白

今天来讲一个“竟然还没有成为常识”的事情:漫反射模式/发散思维/预设模式网络/Scatterfocus。(有很多名字,但是同一个东西)

当你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干什么呢?

我要忏悔:我最近的第一反应经常是拿起手机。并不是为了聊天或刷哪个app,是为了玩手机里的游戏,养养企鹅,养养恐龙,建建小镇,这些休闲的打发时间的小游戏(别笑,真的很好玩)。

最近我会发现这些游戏已经从消遣变成了一个负担。它们消耗掉我太多时间。游戏消耗掉的不是我应当在工作的时间,而是应当留给自己的空白的时间。

漫反射模式(diffuse mode)相对于专注模式,是你的大脑在不专注的时候转入的模式。是你在洗澡的时候,坐公交的时候,将要入睡的时候,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闪现的灵感的火花,突然的一点明悟,生出雏形的想法或计划。

专注模式就像弹球台上小球在小区域里紧密而迅速的弹跳,漫反射模式就像弹球台上广阔而冲撞较少的跳动;

它们是眼睛盯着奖杯和眼睛盯着苍蝇的区别, 是咖啡模式和啤酒模式的区别, 是注意力网络和预设模式网络的区别。

漫反射模式更有利于形成创意性连接,找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把一个想法放到新的、意想不到的语境中,发现一个新的视角和观点。

这是一种思维的漫游:有时候答案不是从阳关大道上来,而是从羊肠小径里来的。如果你了解过双链,就会知道双链就像笔记里的小径。

在漫反射中,你的大脑会去往三个地方:平均而言,它去往过去-12%,现在-28%和未来-48%(其余的时间它是空白的,没有特定的时间定位)。

漫反射发生的契机是:空白。是没有信息输入。是大脑暂时没有别的事情要做。

从过去汲取教训,为现在解决难题,为将来做出计划。不留出这种完全空白的时间,大脑就没有机会去做这些事情。

这不代表专注是不重要的:两者都很重要。不管是搞科研的还是搞艺术的,最杰出的人才往往都能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地切换。

协助漫反射发生的方法包括:

-记录。记录减轻大脑用于记忆的压力,清空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让灵感的火花有机会在工作记忆里闪现。
-做无聊的事情,可以舒缓心智。
-永远在手边放有一个小便签本或可以涂写的纸张,和一支笔,方便你将闪现的灵感写下来。我现在的习惯是,在白天用手机和电脑上的flomo,熄灯回房后床边放有一个活页本,闪现的想法就记在活页里,白天再把它整理进flomo。这种记录就对应了卢曼的闪念笔记。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留白。留下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都为自己的生活留白,留下给自己用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说,我要减少玩游戏了!)

创造智识上的亲密感:

新年这两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和十几年的老朋友Mak Mak促膝长谈了两次。过去一年多因为疫情严重,一直都没机会聚一聚。等过了今年,我们认识的日子就超过我们不认识的日子了。

会有一点感慨,有意义有深度的交流对人的精神真的是一种极大的滋养。

现在的互联网会让人觉得表达是危险的。具体论证见:互联网掘墓时代,怎样证明自己不是坏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f4y1F7YP

文字版:https://xiaoxii.notion.site/bc6b71e4db4840a8a0792d7667889efa

孤独本身是有毒的。内向的人也不是不需要社交的:他厌恶的只是无意义的社交。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表达是危险的,说有意义的话是危险的;

所以我们经常在权衡风险后选择保持沉默,或只发出一些阿巴阿巴阿巴的声音。人在阿巴阿巴中尤其容易感到智识上的孤独。在最喧嚣的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反而感到最孤独。

一 那我们怎么应对这种智识上的孤独呢?

河森堡的方法是:写长文,读长文。

我的方法是:读书。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不含攻击性的、纯粹探讨的交流。

这些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你知道有愿意思考的人在那里,你的思想并不孤单。他们就像黑暗森林里的火,驱散你面对孤独的恐惧。

所以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连接吧,即使表达有风险,也要在黑夜里举火。

小喜的角落这个专栏其实也是我举火的一个尝试。

尝试多创造一些智识上的亲密感。

👉 订阅专栏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