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东:BuildForever 是我在小睡眠做产品负责人的亲历和自述

👉 订阅专栏

我是黄炜东,目前是小睡眠(国内深耕睡眠健康领域的头部应用)产品负责人。

我常听的播客《故事 FM》把自己描述为「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而 BuildForever 专栏就是我作为一个小团队产品负责人在一线做产品的亲历和自述。

在我的小报童专栏里,主要分享两类内容:

🗞 ——基于个人品味严选的泛产品领域文章。自 2016 年开始,我便保持关注诸如 Slack、Notion、Instagram、即刻等 100+ 优秀国内外产品团队博客和行业先锋动态,每年平均阅读 3000 篇以一手英文为主的产品、设计相关文章,平均精选 68 篇。这是我之所见。

💡——基于实践过程,对如何做好产品的思索和追问,包括产品设计原则、产品架构设计、用户体验写作等 30+ 子选题。在一个贩卖银弹和宏大叙事的焦躁行业里,反倒是产品幕后那些看似不起眼,却真实、细小、具体的一系列考量和决策,有更切实的启发意义。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交互流程,为什么这样撰写文案,为什么先做 A 后做 B 或只做 A 不做 B?当然,偶尔也会夹带个人对于城市与文明、建筑与空间等兴趣话题的想法,稀释稀释只聊产品的枯燥。这是我之躬行。

BuildForever 内容摘录

💡

如同一座城市,产品也有其风格/气质/调调。

个人感受,即刻是好玩的,flomo 是真诚的。我用了多年的携程很商务,飞猪则活泼。不过,大多数产品都静默不语。

对调调的感受从何而来?也许是一次活动,一份更新日志,一个按钮文案(例如「就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就像生活在城市,触点无处不在,日积月累便形成主观印象 —— 有时候模糊不清,不可名状,像极了《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所说的「无名特质」,有时候也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笼统概括,例如上海是精致开放的,广州是务实低调的。(以前有个同事跟我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颜色,可惜当时我忘了追问为什么👀)

去年年中,我曾尝试回答小睡眠是怎样的调调,但答案并不满意。展开来说是回答三个维度的问题:

1. 它的基建和服务是什么?
2. 搭建(即产品设计)原则是什么?
3. 它应该给人怎样的感受?

问题 1 好回答。它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什么,没什么,现在如何,短期内可能如何,至少可以对应到未来三个月的迭代方向和计划。

问题 2 也不难,但有待系统梳理、达成共识、展开运用。我一直认为,多数产品设计原则是未被团队充分理解、运用,需要反复强调的常识。其作用可以参考文案风格指南或品牌设计规范 —— 任何成员都可以据此保证输出或交付物有一致的调调。我有,当然有,在日常产品设计中有迹可循,只是过于零散、混乱,例如直接胜过巧妙、简单胜过时尚、整体大于局部......

问题 3 则回答不清。自然可以按心目中的样子去罗列关键词,例如有用、有趣、简单、真诚、温暖等等,并拍脑袋定下来。但,更佳做法应该是从用户场景中挖掘并转化。例如 Airbnb 作为双边平台,难题之一是如何让房客信任房东(反之亦然),那么,可信,比起有趣,更应该被赋予(他们也相应推出了「超级房东」)。再如小睡眠,许多女生用户在记录睡眠后惊讶自己也打呼,既觉得好笑也觉得社死还怕被别人知道于是赶紧删掉,那么,有趣、可靠就比简单、真诚更重要。也许,有些产品团队并不会刻意思考这种问题,有些则自然而然地从创始团队做事风格中派生。

今年再尝试回答。

为什么需要回答?有调调的产品,或者说,有自己风格的品牌,更容易被记住,被喜欢,不失为一种竞争优势。

💡

介绍一款产品:老年人 MP4。

过年在家看到我那九旬奶奶在用,我玩了一会儿便诧异不已。为何?

1. 为老年人群体打造。其实中老年人产品何其多,但因为我平时极少关注老年群体,所以他们有哪些需求痛点,设计者如何洞察捕提并巧妙满足,对我冲击很大。便想起上一份面向中东中亚用户设计产品的工作感悟一一常识也受语境约束,包括国界、文化、习惯、语言、群体等等。换个说法就是「圈层」。在此圈层看彼圈层,你以为的常识未必还是常识。

2. 实体化。一是从可用性来说,实体按键的确不可取代。视力随年纪增长而衰弱,无需强调,何况我奶奶还不识字呢,认得哪个按钮开关机、换台、调节音量,几乎是她所有的操作。二是从解决方案来说,做 app 久了,总是容易思考非实体化方案,而轻视实体产品这种难而正确的选择。

3. 硬件与影视资源打包售卖。几百集的戏剧节目,且不论正版与否,能够大大减少买方一一我姑姑,真正的购买决策者一一的决策成本,因为光有硬件没用,买方未必知道在哪儿找影视资源,又如何导入。而对于使用者(我奶奶)而言,本地资源意味着即时性,按一下,换一集,足够傻瓜。有意思的是,她老人家并不要求好不好看,够不够多,有东西看且唾手可得最重要。

其他细节就不展开了,建议淘宝搜来看看。

最关键的,卖多少钱呢?一百到五百不等。

🗞️

动物园是源自大航海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收藏癖的实体化,也是不可否认的具有原罪的地方。当我们逛动物园时,看到动物们在牢笼里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很难不批评、责难,甚至抵制动物园。

作为成年人,可别轻易让情绪遮蔽了理性。物园的积极作用应该被看到、理解、重视:

1. 它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一种通道。
2. 发展至今,它也保护和救治动物,尤其是非营利性质的。

只不过,它可以变得更好。

周未读了《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作者推荐了一篇号称全球动物园行业的圣经文章一—《如何展示一只牛蛙》。这便是动物园应该如何变得更好的指引。标题已然让人着迷,没想到还是1968年的老文章,作者为彼时纽约动物学会会长威廉姆•G•康韦。

我非常喜欢他提供的一些观点:

1. 何必苦苦追求展示的动物数量,而不为特定数量的动物作深入且全面的展示?前者只能做到肤浅的介绍(正如大多数动物园做的那样,笼子前面只有可怜的一块介绍牌),后者却可以关联物种繁衍、特性、生态、危机等等整个知识库!这篇文章便是以牛蛙例来展开的。

2. 动物园的发展终点是什么?自然历史和自然保护中心。实际上,全球范围内不少动物园已在践行。虽然我去过的动物园屈指可数,但近几年每年到访1~2次广州动物园,肉眼可见的环境改善,着实令人欣慰。

3. 好的动物园设计是怎样的?一定是跨人文、生态、建筑等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当今让人无奈感慨的动物园多沿袭旧思想,以游客为中心设计,随着大众对于好设计的觉醒和监督,一定会转向以动物为中心设计。

怎样以动物为中心设计?这个有意思的命题,下次带去动物园,一边逛,一边想。

💡

有一样东西,在我作为小睡眠产品负责人将近两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思考边缘,一直不想过早触碰,也一直察觉因其缺失而影响协作效率和产品表达。那就是产品设计原则。

所谓产品设计原则,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产品设计团队价值观的延伸,另一方面是产品设计决策的向导。

一些例子(抱歉,就不翻译了):

Slack:
1. Don't make me think
2. Be a great host
3. Prototype the path
4.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5. Make bigger, bolder bets

Intercom:
1. Connected, modular systems
2. Opinionated by default, flexible under the hood
3. Follow fundamentals
4. Make it feel personal
5. What you ship is what matters

还有经典的 Diet Rams 的十大设计原则:
1.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2.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3.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4.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5.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6. Good design is honest
7. Good design is long-lasting
8. Good design is tho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9. Good 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10.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由于高度抽象,是道,非术,容易给人「说漂亮话」和「并没什么难度」的错觉。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我来说,有三个难点需要攻克。我用种子、土壤和栽培方法来比喻。

种子,即初始化的原则。一定有,并且深埋于创始团队的价值观和产品既有调性之中。我的任务是挖掘、分析(基因、特性、潜力)、矫正(嵌入新基因)。以小睡眠为例,「趣味」是其特性之一,所以有一些看似无厘头却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数学课、物理课、英语课白噪音。那么,「趣味」是一个优势吗?应该保留成为原则吗?

土壤,即原则能够被提炼、指向、看齐、迭代的环境。并不等同于团队文化,却与团队文化息息相关。从加入它,与之磨合,再到真正影响它,让它演变成大家认可的、适合栽培的样子,对于职业经理人而非创始成员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栽培方法,即如何让原则持续、有效发挥效用并自我迭代。需要回答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时候是提上日程的最佳时机?考虑到当前产品设计团队的能力,应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兼而有之地提炼?他们对于产品设计原则的认知是怎样的?能否拿来主义?

我攻克下来了吗?不确定,没有人会给我发射明确的信号,只有我自己内心的一杆秤。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必然值得做。作为负责人,总期望放大团队的乘数效应。

那么,小睡眠该有怎样的产品设计原则?也不确定,我也拭目以待。

既然看到这儿了,我鼓励你思考:

- 如果你所在团队已有成文的产品设计原则,你认为需要改进吗?你又会如何改进?
- 如果还没,你认为应该有哪些原则?你又会如何让事情发生?

* 想起阿联酋总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的一句话:

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想象、设计和执行它的人。那不是等待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can imagine it, design it, and execute it. It isn't something you await, but rather create.)

👉 订阅专栏 👉 阅读原文